(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 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1)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10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15分) |
答案
(1)北方农牧业衰落;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扰;人口和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较量。(10分) (2)原因:19世纪初期气候变冷和降水增加;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影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政治日益腐败,国力衰退;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农民负担增加等。(8分) 相互关系: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和负面影响。(7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 (2)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再辩证的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和负面影响。 |
举一反三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
(36分)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各国经济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1860年各国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表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欧洲其他国家
| 世界其他地区
| 所占比例
| 25%
| 11%
| 9%
| 24%
| 31%
| ——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等资料改编 材料三 ……而首先是美国在战后初期就上升到称霸世界的峰巅。美国是交战国中唯一没有遭到战火破坏的大国,而且通过战争获利甚大,国力得到空前加强。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1 948),出口贸易32.4%(1947)和黄金储备的74.5%(1 948),以及世界谷物收获量的1/3。它还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贡德·弗兰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1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美国巩固经济霸主地位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客观进步作用。(10分) (4)2014年中国******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说:“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席讲话的理解。(6分) |
丝绸之路是中国联系西方的“国道”。汉代的丝绸之路可以见证A.灌钢法技术制作的兵器外销 | B.火药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 | C.“井渠”技术向西传到西域 | D.大量精美的瓷器远销海外 |
|
(27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9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10分)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