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

《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牛耕,而一些地区还未出现,因此可以得出牛耕技术还不普遍的结论,D项正确;A项虽然表述上并无错误但D项更符合材料体现出的两地差异,因此不选A项。B项材料并未比较,无法看出;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保守思想,而是因为牛耕尚未普及有人认识不足。
举一反三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材料中所说的“公元960—1280年间”和“1700—1840年间”分别是指哪两个时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书·食货志》记载:“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北魏孝文帝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土地政策是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D.废除宗主督护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地租普遍上涨,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A.外国资本掠夺B.民族资本兴起
C.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化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