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  【下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
材料四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3分)《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包干”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4)读材料四,“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2分)
答案

(1)特征: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答“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现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或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也可)。
(2)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原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弊端。
(4)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解析

试题分析:(1)图片描绘的是女子在自家农院中织布的场景,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农业亲密结合、自给自足的特点。从《盛世危言》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洋货入侵,中国原有的手工业开始***,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3)材料中的“大包干”是指包产到户,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答出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即可。(4)“土地流转”依然没有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而没有改变公有制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属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侧重了农业经济发展背后原因的考查,须要补充的还有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集中在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和思想文化中封闭、保守主义,以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举一反三
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人,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一一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一摘自《大清会典》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一一《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一一《论南洋事宜》
(4)据材料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4分)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一一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5)依据材料四,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读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
(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