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 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纤”,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 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纤”,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 ] |
A.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B.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 C.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D.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
答案
C |
举一反三
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
[ ] |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农民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 ]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 ] |
A.国家税源枯竭 B.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C.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寺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
材料三 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 |
——以上材料均引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的“盗”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隋朝君臣和唐朝君臣在“止盗”的态度和措施上有何异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所反映的隋炀帝统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政策?他采取这种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 |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得以引进 B、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C、土地利用率持续下降 D、大量土地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