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别说明产生的根源根源。(6分)
材料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
秦后,茶叶的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的原因。(6分)
材料三 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三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6分)
答案

(1)经济思想:①前者:重农抑商。②后者:工商皆本。(2分)
根源:①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产生。②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原因:①茶叶具有降火、解酒、提神的功能。②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种植。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市民阶层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茶馆大量涌现。⑤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6分,任答3点即可)
(3)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科举制改革、军事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4分)
根本看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从《史记·商君列传》“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中可知这是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从《明夷待访录·财计三》“盖皆本也”,可以得出这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期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思想是因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第(2)问解题的思路从茶的功能、平民普及饮茶两个方面分析,茶的功能结合《本草纲目》“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总结概括得出;平民之所以普及饮茶,第一,结合材料“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可知种植范围推广;第二,结合唐宋时期历史特征,从政治、经济、社会阶层方面来分析即可得出。第(3)问中第(1)问解题的思路首先理解自由主义的概念,结合材料“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可知;其次,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史实),从王安石变法突破传统、顺应时代扭转局面来分析概括;第(2)问解题的思路首先理解保守自由派的概念,从材料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可以得出;其次,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即可得出。
点评:古代商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当代的商业大潮相联系,是一个隐性的热点,高考考查的角度有:(1)中国古代商业的已经民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体现了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双重作用。(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宋词的繁荣、戏剧的发展和小说的兴起都有推动作用;(3)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产生都有推动作用,高考试题重视从文化的角度考查经济的发展变化。
举一反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人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延续着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  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3分)
材料二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摘自《读书》1996年05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及消极影响。 (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表明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以前坊市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侵街坊廊钱”的征收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