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实行海禁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授,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 …… 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
举一反三
农商之辩(26分)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材料一的主张体现什么政策?(2分)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些决策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二:“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中央),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经济)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势益重。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2)关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除材料二的分析外,还可有哪些补充因素?(6分)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四:……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4)据材料四,概括英国环境得以治理的因素。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分)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
(2)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长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