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清朝“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 B.抑商和禁海 | C.限制造船业的发展 | D.保护渔业资源 |
|
答案
B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
举一反三
对包税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取得包税权必须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 | B.包税制既是土地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 C.包税权不可世袭.转让和出卖 | D.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 |
|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C.百姓皆重商轻农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
|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小题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2分) 小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小题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6分) |
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A.商人奸猾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 | 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 C.统治者大都是农民出身 | D.商业对国家提供的赋税少 |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小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4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1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2分) 小题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