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局如何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6分)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容易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更改;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4分)
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思想主张:由材料一中的“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结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就可以得出其结局是没法实现。原因:应该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战乱的背景考虑。
(2)原因: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来回答,由材料二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可以得出一部分原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知道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结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派别的主张发挥为新儒学,而汉武帝为了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采纳了其建议,都是其原因。
(3)不同:根据材料三中的“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与材料四中的“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得出。认识:需要从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古代中国逐步成为正统思想”和作用两个角度来回答;而作用要从不同时期和积极、消极的角度进行表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注重修养B.强调等级C.主张民主D.关注人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民主政治理念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民主政治必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民主政治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两河流域及希腊城邦,以至于西欧古代部落民主,然后一步步演变到市民的参政,最后归结为英美的民权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这一系列的演变,有其历史背景与条件。到今天因为民主政治确实是比君主制、独裁制或集权制为公平、合理,因此民主政治理念已为举世认可。若要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地建立起民主政治理论,井非易事。可是,若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恕道观念及尊重人性的观念上,做进一步的伸展,则未尝不能在中国文化中纳入民主政治。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英美法民主政治理念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概述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政治理念的鹿点,并结合古代思想进行论述。(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社会转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争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 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指的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6分)
(4)为了让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在中国实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