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甲: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

(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甲: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对其他史料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面,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反映了古代封建统治者特别是明清时期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从反面印证古代礼教对妇女的压制”这一角度答题。可以和其他史料对比运用,从而更能说明20世纪初妇女解放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在作答时要注意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比如:从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纲常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仍然很严重。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反映结论①。
(3)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价值的认识。史料价值就是历史材料(一般地说,以文字材料为主,也包括实物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体现史料价值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材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材料的具体、丰富程度以及它反映的历史现象的重要程度;材料的独到性及其稀见程度。在这几个方面因素中,材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是最重要的。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材料丙则出自《大公报》的新闻报道,相对真实,史料价值更高。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上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经济上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等方面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所谈内容必须回归到对妇女解放的影响上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6分)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们是一致的。西汉时期,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误并予以改正。(6分)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这一思想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6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3)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4分)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6分)如果要给以上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其中,古代中国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
A.单向性辐射B.由外向内辐射
C.多向交汇型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