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 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 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 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 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
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而矣。向使天下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的?(2分)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对人的看法的思想内涵发展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这一 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有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两者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1)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2分)
(2)变化:从对人性的崇拜发展到理性的崇拜;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4分)
(3)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分)明凊之际思想家黄宗羲从本质上讲仍代表的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构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政治影响有限。欧洲启蒙思想家主要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设计了一整套政治方案,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乃至亚洲的革命运动。(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题干信息“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材料三反映的是启蒙运动,前者强调人文主义,后者强调理性主义,变化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产生的社会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考点:
点评:答题的第一步是草拟提纲。就是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地标出,根据题问范围和时限按部就班作答。第二步是筛选要点,史论结合,对题作答。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最能说明、论证题意的要点,然后史实和论点结合阐述,做到论从史出,不空发议论,不堆砌史实。第三步是理论分析。近年来,历史考试问答题的理论性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大的考试,如高考等。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原因和结果、个性和共性、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作答。这一步骤就是把题目中直接要求或潜在要求运用的原理,结合史实深入分析、阐述、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得出高层次的理性说明来。此外,答题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简明扼要,详略得当。答题要求主答部分要详,兼答部分要略。要知道,多答无益,空耗时间;语多必失,反露马脚。其二是全面准确。无论是“大跨度、高概括”题型还是“小切口,深分析”题型,都要深入分析又不失全面,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三是适时检查。注意审题是否有偏差。论点是否有遗漏,史实部分是否确切,另外应注意有否病句和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等。至此,解题方告结束。
举一反三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D.说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逻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  )
姓名
 
称号
思想家
籍贯
福建泉州
主要思
想主张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抨击道学,反对礼教
生卒年
1527—1602年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
A.1127年的靖康之耻B.1644年的甲申之难
C.1856年的天京变乱D.1935年的华北事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