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方间彼比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方间彼比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在哥伦布远航抢险之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材料表明( )A.1500年以前地方彼此隔绝 | B.行星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 C.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人类历史进程 | D.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这不是作者的主要观点;B不对,作者是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D不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符合题意,“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方间彼比隔绝的束缚”“在哥伦布远航抢险之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都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
举一反三
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应该是A.新航路开辟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工业革命 |
|
培根说:“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这反映了A.培根的思想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 |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明交流 | C.科学发展是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 | D.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科学发展 |
|
16世纪出现的新世界地图改变了世界面貌,宇宙志变成了地理学。商人、军人、海员,不但可以利用沿海航行图表,还能从对地球的新认识中获得方便,黄金、香料源源流人 欧洲。这说明A.“地球中心说”被改变 | B.地理学的进步推动欧洲崛起 | C.地球的全貌得到反映 | D.禁欲主义开始被打破 |
|
(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从500 年至1500 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 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 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简述公元500 年至1500 年间中国文明优于世界文明的主要方面。(6 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的主要因素。并概述中国元素为上述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12 分)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结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移植西方制度所做的尝试及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加以说明。(10 分) (4)据材料一,概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基本含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为避免这一法则在今后发展中再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8 分) |
美国学者蒂利在《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中指出:17世纪,欧洲政治由那些既拥有大城市又占有很大周边地区的国家主导。这种类型的国家能够主导欧洲政治的有利因素有( ) ① 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② 拥有统一、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 民主政治制度相继建立,民主化程度高 ④ 启蒙思想的产生和深入发展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