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6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10分)
答案

(1)特点:①17—18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②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4分)
影响:①17—18世纪德国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较慢;(2分)
②19世纪以来,带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2分)
③出现了如发电机、内燃机等发明创造(或者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众多的发明创造);(2分)
④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2分)
⑤推动德国快速崛起,成为为欧洲强国。(2分)
(2)观点:①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2分)
②阐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培养群体观念;(2分)
③立足于挽救民族危机,注重培养政治素养。(2分)
(3)评价:①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
②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民众的素质,为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③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10分,言之成理,皆可适当赋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特点可以从“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等归纳即可。影响可以从17—18世纪、19世纪以来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前者使德国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后者结合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注意分析归纳即可,材料中“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反映了作者强调了教育要服务于政治,“讲学术在合群”注重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提倡培养群体观念,“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注重培养政治素养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结合材料一二三所述问题评价“教育救国论”,综合分析归纳三者材料可以从民族危机严重的产物、民族文化与素质提高以及没有实现救国救民的希望等几个方面分析归纳概括即可。
举一反三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可见
A.自由贸易导致巨额贸易逆差B.英国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C.工业革命成就英国世界霸主地位D.消费旺盛显示英国经济活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材料三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 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化等等趋势,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的生存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8分)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1750年(%)
1750年(%)
1750年(%)
1750年(%)
中国
32.8
29.8
19.7
6.2
英国
1.9
9.5
19.9
18.5
A.中国手工业生产曾经世界领先
B.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艰难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述评论应用了
A.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C.社会史观D.整体史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