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10分)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在十七世纪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

阅读下面材料:(10分)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在十七世纪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材料:(10分)
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
在十七世纪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失了。
材料二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十六世纪
337.5万
112.5万
十九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

材料三    19世纪欧美主要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英国(1851年)
48
52
法国(1851年)
75
25
俄国(1851年)
93
7
美国(1851年)
87
13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农村居民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致农村居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英国农村居民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

(1)变化:15—18世纪,英国农村自耕农逐渐减少,最终清失;16—19世纪,农村居民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增加迅速。
(2)原因:圈地运动使自耕农失去土地;英国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劳动力。影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使英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3)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人身依附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迁移。
解析

举一反三
一位学者在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写道:“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地直接感受着它所带来的恩惠。”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恩惠”有
A.汽车和火车B.电脑和手机C.汽车和飞机D.蒸汽机和内燃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 中华网
(1)发电机是由谁研制成功的?(1分)随后,人们发明了大量“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涌现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2分)
材料二
                                       
(2)上面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2分)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2分)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轻视新发明新技术的原因?(2分)
材料四 美国在这一时期(19世纪后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学科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世纪后期美国为大力发展新科技而采取的措施?(4分)
(5)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这场科技革命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7分)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工业革命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由此形成了国民经济,国内经济联系紧密,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凸显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霍布斯鲍姆说:“经济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显然是依国家的疆界而定。尤其是19世纪,经济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单位所进行的国际贸易,而非以国际大都会为单位的世界模式。”
大机器生产以其巨大的力量摧毁了农业社会的乡村、行会等等各种共同体,人口自由流动,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已经习惯了的共同体环境,感到无助和恐惧,选择了民族共同体作为新的寄托。
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人口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人们相互之间的差异减少,便于民族主义传播和彼此相互认同。
铁路等新的交通运输工具促进了在欧洲范围内的人员流动,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加深了人们对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区别认识。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兴起,教育逐渐普及,便利了民族主义的传播。此外,统治者也利用民族主义,进行社会整合,加强人们对政权的认同,调动全民族的力量投入到激烈国际竞争中。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形态远比西欧完备。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民族的概念。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自身民族主义的特点。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三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要想动员一种强大的大陆性天佑民族主义并不难。每当美国士兵在执行联合国任务牺牲或被俘时,每当总统为美国军事力量介入的对外政策而痛苦时,每当贸易谈判威胁要支持美国的对手时,一种独特的美国使命感就会在背后出现,使美国人感到实现民主和自由是他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问题: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民族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8分)
⑵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有什么特点?(8分)
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民族主义”发源地的西欧战后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10分)
⑷依据材料四揭示美国式的民族主义本质,列举其在战后的表现。(4分)
⑸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民族主义。(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
27.5
9.1
6
1900年
19
13
12
 
A.经济危机的影响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C.交通运输的改进D.世界市场的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兴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国的振兴和强大靠的是制度性创新,英国从500年前开始崛起,就是因为它在许多关键时刻站在历史的前沿,创造了历史的未来。
——摘自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村料二 游行队伍中有来自新南威尔士的骑兵……加拿大的轻骑兵……驻纳塔尔的皇家苏格兰龙骑兵卫队……比卡内尔的骆驼骑兵……北婆罗洲割取敌人首级做战利品的迪雅克人……香港的中国警察……马来人、僧伽罗人,以及来自尼日尔和黄金海岸的豪萨人……
——摘自《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三 挪罗齐在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时致辞说,从宪政改革走向代议制“这新的一课”,“我们是仅仅靠自由的英国文明之光在亚洲专制主义的黑暗中学到的”。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阅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崛起与哪些“制度性创新”有关?(2分)英国历史上是如何进行这些“制度性创新”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发展的哪一历史阶段?推动英国走入这一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的崛起对世界历史的影响。(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