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探究一 盛世唐朝“是时,海内富实

(14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探究一 盛世唐朝“是时,海内富实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2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4
2
1
1
1
煤炭
6
6
6
3
3
2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铁
5
5
5
4
3
2
水泥
6
8
7
5
4
3
机床

12
6
5
2
1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4分)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3分)
答案
(1)表现:农业发达,物资充足;南北经济往来频繁,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2分)
(2)认识: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崛起;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变化:①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洋务企业的产生。③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分)
(3)影响: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性指令,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分)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信息“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反映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反映贸易发展、频繁。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反映长安城当时的地位。
(2)两组图片的对比反映的是中国农耕文明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差异。注意从两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是自然经济的解体: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二是近代工商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资资本主义企业的相继出现。
(3)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的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弊: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性指令,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从三个角度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农村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举一反三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材料三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行动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材料二中的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4分)
(2)材料三中“最近这样方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观点的看法。后来英国是怎样履行所谓的“文明的高尚义务的。”(5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分)
(4)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60年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是
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英军D.法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竹枪一杆,打得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在有关该现象的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