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说明什么问题?(6分)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6分)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
答案
(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6分) (2)材料二说明了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材料三反映的现状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说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6分) (3)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分) (4) 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化。 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汇流;民主革命必须将反帝反封建相结合;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8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抗议和朝臣弹劾,迫于压力,清政府将其解职。但到1896年,李鸿章又被清政府委派出访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 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 | 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他 |
|
诗词、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形式,其内容与人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小题2: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联中的“国敌”是指 |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辛丑条约》的各个条款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条款是A.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 B.对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 C.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 D.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50年代出现了公派留苏热潮。新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强大使新中国的***决定以它为榜样来建设新中国。当时新中国急需各式人才,公派人员留苏就是一条有效培植人才的捷径。 ——周霁《中国百年留学潮》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 “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 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讯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 三、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四、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 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四 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大公报》1905年7月16日 材料五 “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所用?然则此学部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 ——《时报》1910年3月31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为什么甲午战争后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只向苏联派遣留学生?(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年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的特点。(12分) (4)根据材料三、四、五,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方式?(4分) |
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两千年来,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有造于日本者甚大,百年来日本报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于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下列选项中能说明“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的是A.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制定了侵略中国的计划 | B.在近代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 | C.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 D.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延误了中国的工业化和民主化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