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到3天时间,却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差别

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到3天时间,却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差别

题型:0117 模拟题难度:来源:
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到3天时间,却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成了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材料中“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
A
举一反三
(吴佩孚曾致电当时参加南北和议双方将领联名通电:“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这一通电是在五四运动中发出的②吴佩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
③军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④北京政府最终在合约上签字[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0117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题型:0117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民国初年的传单,其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
[     ]
A.足以证明袁世凯的专制祸国殃民
B.能够说明当时的工商业极为萧条
C.可作为研究五四运动的一手材料
D.印证了白话文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题型:0110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人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题型:0110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题型:浙江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