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地,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材料三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回答:
(1)举例说明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2分)其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树墩还在”? (2分)
(3)材料二表明孙中山怎样发展了他的思想理论?(1分)这有何意义?(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 陈独秀等人发动了什么运动?(1分)这个运动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1分)
(5)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研究主题。(1分)
答案

(1)表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答出两点得2分)
(2)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分)理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
(3)提出新三民主义。(1分)(答成“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可得分)意义: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2分)
(4)新文化运动。(1分)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1分)
(5)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分)
解析

试题解析:(1)回答洋务运动时期的成就即可,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多,主要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洋务运动在鸦片战争中国惨败后兴起的,所以其主旨在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用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回答时应该侧重回答他们兴办的军事工业成就。(2)此问要求回答的是辛亥革命的反封建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写成是推翻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自然经济基础。其中君主专制是其决策方式。
(3)由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可以得出材料二表明孙中山发展了他的思想理论的应该是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是在1905年,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新三民主义是发展了旧三民主义的,是在孙中山在多次的民主革命实践都归于失败后的又一次探索。
(4)可依据材料中的“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尤其是“一一洗刷干净”可知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带有全盘否定的倾向。
(5)本题的各个材料是近代中国人为了改造国家追赶先进而进行不同领域的努力,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所以必须向他国学习才能达到自强的目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走民主共和道路,新文化运动是思想上的学习,是对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补课。他们有共同的主题就是为了强国。
举一反三
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中国近代史时说:“(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
A.对清顽同派的因循守旧不满B.对清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批评
C.对维新派借孔子宣传变法失望D.对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表示怀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与西方工业文明接触,如李鸿章已深感“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罐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之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之劳费。”于是主张“设机器局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以便“为内地开拓生计。”但当时朝野人士, 鉴于时局的严峻,亦赞成利用机器,但多主张以制造何者为先?
A.轮船、铁路B.铁路、织机C.织机、枪械D.枪械、轮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它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第二,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第三,明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第四,强调注重小学手工科。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