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图一;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二:举措:发动“大跃进”运动。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图三:举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四: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
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所缺主题词排列正确的是 ①工业增速②大跃进、大倒退③走向改革开放④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
[ ] | |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④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 |
[ ]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等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 |
材料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中“计划”让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规划”。 | |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端的是 | |
[ ] | |
A.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B.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了国营企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D.中共八大提出“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