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看法。先要理解材料含义,其大意是近代世界处于滔滔发展潮流之中,而近代中国人多数是拘泥于古代传统、思想保守。洋务派提出的“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思想及制度,“西学”是指近代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新生事物,必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与扼杀,洋务派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出“中体西用”。这样评价洋务派的做法,考虑了当时特定历史环境。选 C。
点评:注意从文明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从现(近)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
举一反三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要求改革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图中所示著作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1分)

(2)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句话表达了洋务运动“              ,               ”的指导思想。(2分)
(3)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
(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上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2分)“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在当时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5)依据上述材料,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变化。(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
A.《四洲志》B.《各国律例》C.《海国图志》D.《变法通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