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分)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2009

(19分)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2009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分)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在阅兵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了“***思想万岁”标语方阵。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长达十年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1)材料一图片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三民主义在什么时候发展到新三民主义?(2分)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2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析人们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4)***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解决了哪两个重大问题?(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答案

(1)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在有了明确的反帝主张。
(2)形成标志: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影响:在***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原因:主持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5)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

试题分析:
(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实现民主共和,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在文家市作出重大决策,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表现是:1978年***主持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5)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同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举一反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为此他主张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
C.扶助农工D.节制资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 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洲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专制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思想上的西方化。(2分)
(2)在近现代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是起伏不定,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次被利用、两次受到冲击。试指出哪两次被利用。(2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3分)
(4)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三民主义的主要含义。(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进程的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孙中山后来写道:“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朝野贤豪……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由此可见,在欧洲这段期间,孙中山萌生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权主义思想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族主义思想D.“实业救国”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