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1895—1913年B.1914—1919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
A.1895—1913年 | B.1914—1919年 | C.1927—1937年 | D.1945—1949年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F2>F1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处于萧条时期。而A、B、C都是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时期,所以排除。而1945-1949年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绝境,所以答案选D。 |
举一反三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
|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 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 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 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 粮食
| 1.95亿吨
| 19
| 30
| 棉花
| 164万吨
| 26
| 93
|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变化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中,从图1和图2的信息看,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它与原有的制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它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分) |
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17分)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
(16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4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