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 国西 方古代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2.“多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 国西 方古代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2.“多子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 国
西 方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
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
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
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
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
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
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
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
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
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认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
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概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内涵分别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6分)
答案

(1)特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注重家庭道德修养(4分)
原因:儒家思想、小农经济(或宗法观念等)(4分)
(2)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2分)
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2分)
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2分)
(3)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4分)
因素: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是: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注重家庭道德修养。其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答题:儒家思想、小农经济、宗法观念。
依据材料中的古代时期“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近代时期“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现代时期“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西方分别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
第一小问可结合前面两问中关于古代幸福观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古代都强调注重精神满足,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社会幸福观是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表现,故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因素是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及主流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
举一反三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图(诸子论道)                 雅典学园(智慧之光)             
材料二 《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材料三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幅画所描述的景象有何共同之处?产生这种社会氛围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8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两部戏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 (6分)
(4)根据材料二、三,两部戏剧中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拥有这一思想的派别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C.“天理”和“人欲”对人类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规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溯历史,国学的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在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 。”(胡适 《说儒》)
⑴请根据材料一,完成以下表格:(4分)
 
特  点
观 点
儒家
孔子的思想是关于道德的、政治的,……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
     
A
道家
道家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思考和内省上,希望借此理解统治世界的自然法则,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不再参与他们不懂或者无法控制的事情的话,就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法家
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B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全球史》(上)
材料二:西汉早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⑵材料二中“董仲舒的理论”指的是什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理论?(4 分)
材料三: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材料四: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宋·文天祥《正气歌》
⑶经过魏晋隋唐的沉寂,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历史上的新时代,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4分)
材料五:明清时期,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理学的抨击声。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
⑷材料五李贽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