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
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
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年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
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
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年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年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12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②史实准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9-}-5分):①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②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②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③表述不清。
答案范例1: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不可否认,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立宪改革,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但这并不影响立宪改革的实践在事实上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如《钦定宪法大纲》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体现了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和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而《钦定宪法大纲》关于民众政治权利和各项自由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谐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都有效的推动了民众的政治参与;谙议局、内阁等政治机构的设立和发挥作用,则体现了政治功能的专门化。总之,预备立宪实践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无疑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对清末民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范例2:清末预备立宪只是清廷顽固派拖延时局的措施,具有落后性和反动性。从改革内容来看,清末预备立宪确实反映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向,但这并不能掩盖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实质,这一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可以看出:23条内容其中的14条都是关于君上大权的规定,且皇族万世一系、皇帝至高无上,所谓“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只是点缀罢了,也根本无从实施。此外,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皇族7人,也体现了政治改革的欺骗性。由此可见,立宪只是清政府迫于形势所进行的权宜之计,其目的只是披着近代化外衣行专制之实,最终遭到失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注:能够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回答也可以,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试题分析:准确提炼出材料核心观点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另一观点与此相反即清末预备立宪只是清廷顽固派拖延时局的措施,具有落后性和反动性。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所学内容寻找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举一反三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一一《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  “国家之接续主义,一方面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盖接续云者,以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之谓。……近世之国家中,开进而兼能保守者,以英国为第一,用能以三岛之土地,威加海陆。即北美合众国之政治,亦根据于殖民时代之历史者为多。此接续主义对于国家之明效大验也。”
——杜亚泉《接续主义》(1914年《东方杂志》)
材料三  “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知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知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杜亚泉和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二者的分歧焦点。(9分)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亚泉观点形成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荀子·礼论》记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材料中荀子主要强调的是
A.建立礼制的必要性B.人需要自我约束
C.必须消灭人的***D.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之功B.我国史前时代的养蚕缫丝发达
C.嫘祖是中华民族养蚕缫丝第一人D.先秦百姓以丝绸为主要衣被原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人,后儒以理***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文字狱”
B.批判了理学对人自然欲求的扼***
C.认为人们可以违法但绝不能背理
D.认为理学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 61
44.8

 

 
26. 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 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
41. 25
100.0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