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据《明史·食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据《明史·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与原来的赋役制度相比,一条鞭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赋役合并征收。即“总括一州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明初的赋役制度,在田赋方面有夏税,有秋粮;在役法方面,有里甲,有均徭,有杂役,而且役目繁多;还有土贡方物等的征派。一条鞭法除繁趋简,使民人易于知晓,“里胥无由飞洒,奸豪无从规避”。
其次,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原来赋与役各有其特定的征派对象,赋由田地出,役向户、丁派。一条鞭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征派办法,将部分徭役负担转嫁到田亩中去。即赋税仍按田亩征收,而徭役则由原来的按户、丁征派,改变为按丁、田征派,所谓“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即令在人口大量逃亡的情况下,明政府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丁银的收入。同时,这种办法对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也可以减少一些负担。
再次,在法定意义上取消力役,实行雇役。……雇役制度的确立,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松弛。
再次,田赋“计亩征银”。赋役征收的货币化,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明代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赋役银征收由地方官直接办理。这既减少了赋役征收的层次,提高了征收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人民在交纳赋役银时少受一层克扣和剥削。
——一魏千志《明清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分析一条鞭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9分)
答案

(1)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4分)  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流入;(2分)  
(2)税种简化,使民人易于知晓,防止官吏盘剥,减轻农民额外负担;(2分)
丁役负担摊入田亩,政府从掌握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减少一些负担。(2分)
赋役征收的货币化,促进了明代后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货币流通,资本主义萌芽)(3分)
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下列内容中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春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学者应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列观点中符合理学思想的是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B.“兼相爱,交相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右图中山装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前襟五粒纽扣表达的五权分立理念是①立法、司法②行政③经济④考试、监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以南宋时期民族关系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它多次被拍摄搬上荧屏,下列剧中场景设计符合史实的是:()
A南宋初年,襄阳城内的铁匠普遍流行用焦炭冶铁制造武器
B杨康在发脾气时打碎了一个斗彩花瓶    
C黄蓉为讨好洪七公,特意做了当地小吃烤番薯
D郭靖到秀水(浙江嘉兴)去接师父,得知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