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 |
答案
(1)目的: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念。影响: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妇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改进。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3)相同:读经。新特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 (4)目的:通过反对封建统治思想,达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民主共和理念,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同意。经学中有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或,不同意。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礼》《书》《诗》《乐》《春秋》) 材料二 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制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是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
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 ]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 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 ]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 ]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 |
[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 D.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