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材料1: |
|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迁都有何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
举一反三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并没有面临其他民族或势力的挑战,更没有到达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他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四九0年)冯太后死后他在亲政,此前的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施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推行成功的。……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耀,前燕的幕客瑰、慕容毁,前秦的符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 |
材料二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卓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了。尽管中国还有元氏和其他鲜卑姓氏的后裔,但都已不是纯粹的鲜卑血统;尽管专家们还能复原出鲜卑文化的某些片断,但终究难睹它的全貌了。要是孝文帝不实行改革,或者为了保持鲜卑民族的纯正,宁可放弃中原的物质文明和辽阔疆域,回到沙漠草原。可能近代的人们还会在蒙古高原或大兴安岭中发现一个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的鲜卑族。或许有人会认为,孝文帝的作用与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采用了另一种手段而已,甚至是更阴险毒辣的手法,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完全是一个“鲜卑奸”。材料三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当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限制,想汉化未必化得了,但要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却是别无选择的道路。不仅前面提到过的各个民族毫无例外,就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
——以上材料摘自《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 |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决定性的汉化政策”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指北魏孝文帝)以平城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将迁都于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材料二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欲迁都临太极殿,日:皇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即定之后,亦迁于河南。丕(东阳王元丕)日:凡欲迁疑当讯卜筮,审定吉否,然后可。高祖谓丕日:卜者所以决疑,此不疑,何须卜也。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两则材料中看孝文帝改革遇到了哪些旧习惯、旧势力的阻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帝借助什么力量坚持迁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