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路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

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路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

题型:浙江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路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答案
C
举一反三
“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斯年此言的观点是:   [     ]
A. 不应该补全史料           
B.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C. 不应该解释史料           
D. 应该坚持过去之说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结构属于研究性学习的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     ]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题型:贵州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和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倾向。作者认为                     [     ]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B.文字史料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
C.文字史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由大陆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记载淮海战役“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台湾出版的《戡乱战史》记载淮海战役是“歼匪(解放军)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这说明: [     ]
A.文献资料太多会使历史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B.大陆的资料比台湾的资料更详实可信
C.不同的立场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历史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斯年此言的观点是:   [     ]
A. 不应该补全史料           
B.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C. 不应该解释史料           
D. 应该坚持过去之说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