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方田均税法C.均田制和

【题文】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方田均税法C.均田制和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方田均税法
C.均田制和租调制D.宗主督护制
答案
【答案】B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题干材料可知,政府对土地重新丈量,按照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依据所学,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就是按此标准征税的,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经济政策·土地制度
举一反三
【题文】(18分)家庭——社会——国家
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
(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6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当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依据材料概括卢梭认为的国家产生的方式及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4分)

 
(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让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空前高涨,请结合上图及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均田制已经瓦解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 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并指出成型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 7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