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8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

【题文】(18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18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8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6分)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4分)
答案
【答案】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2分,只答贸易网络、文化交流通道而没有区位概念的给1分)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4分,回答“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2分)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4分)
(3)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抓住“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等信息可得出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抓住唐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可归纳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以及政府对外贸的重视。第三小问抓住材料一中“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的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对外开放,平等贸易的对外政策。
(2)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可得出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小问评价可联系课本知识,从殖民扩张对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影响来分析;对欧洲殖民者的影响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来展开,对亚非拉的影响注意辩证分析,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可从其背景、实质的角度来分析;背景方面可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特点来分析,实质方面可联系材料一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可得出它是连接世界的贸易之路;还可联系材料二中与过去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相比较来分析其核心价值。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欧洲的殖民扩张
举一反三
【题文】《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
B.南北朝时代烧制出白瓷
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009年,南宋外贸沉船“南海一号”挖掘了大量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瓷器,下图为展示的部分瓷器。下列对这一历史事件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沉船上的瓷器应有一些青花瓷和粉彩
B.这些瓷器代表当时瓷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C.这些瓷器大部分是由私营手工业生产的
D.说明我国白瓷烧制技术开始于南宋时期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宋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