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两大类呈香物质。结合态呈香物质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本身没有香气,但在β-D-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能分解释放出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

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两大类呈香物质。结合态呈香物质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本身没有香气,但在β-D-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能分解释放出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两大类呈香物质。结合态呈香物质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本身没有香气,但在β-D-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能分解释放出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呈香物质。若香梨在贮藏期间上述转变过程迅速,会导致部分香气成分丧失,影响果实的风味和品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2)本实验中,检测的原理如下:
①.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PG)与香梨中的__________分子结构相似,能在β-D-葡萄糖苷酶作用下生成对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在碱性条件下显黄色。
②.由于不同香梨中的__________不同,以上反应完成后,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的黄色深浅不同,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的吸光值也不同。与事先配制好的对硝基苯酚标准溶液的___________进行比较,确定_________含量,然后推算出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提取样液:定期称取不同贮藏条件下的香梨10.0g,立即在液氮下研磨成粉末,加入经适量预冷的pH6.0缓冲液,在冰浴下研磨成匀浆,于4℃条件下离心获得的上清液即为β-D-葡萄糖苷酶粗提取液,用pH6.0缓冲液定容至10mL,置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检测样液:在10mL试管中依次加入0.6mL缓冲液,1.0mL酶粗提取液和0.2mL,10mmol/LpNPG混合均匀,迅速盖上试管塞后立即放到37℃条件下反应60min后,加入Na2CO3终止反应,然后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
①.提取样液过程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检测样液时,酶促反应需控制在pH6.0,37℃条件下完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研究不同贮存条件下β-D-葡萄糖苷酶含量(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或探究不同贮存条件对β-D-葡萄糖苷酶含量(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2)①.结合态的呈香物质        ②.β-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       颜色(或吸光值)     对硝基苯酚       β-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3)①.保持β-D-葡萄糖苷酶含量(抑制β-D-葡萄糖苷酶失活、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②.此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pH 6.0是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pH,37℃是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
举一反三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规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大量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①②③④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规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大量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①②③④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二部分
C.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题型:山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_________。
题型: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