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某同学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在做前面一个实验时,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了保证刻

如图所示,某同学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在做前面一个实验时,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了保证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如图所示,某同学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在做前面一个实验时,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了保证刻度尺竖直,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后面一个实验时,下面列出的措施中,哪些是有利于改进本实验结果的( )
A.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到0点时拉力要适当大一些
B.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一些
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平行贴近木板面
D.拉橡皮条的绳要细,而且要稍长一些

答案
(1)重垂线(2)ACD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时,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了保证刻度尺竖直,要使用重垂线;
(2)在做后面一个实验时,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到0点时拉力要适当大一些,以便于作图;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平行贴近木板面,以免产生误差;拉橡皮条的绳要细,而且要稍长一些,保证记录拉力方向的准确性;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要适量。选项ACD正确。
举一反三
小明在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时,设小车及车中的砝码的总质量为M,砂及砂桶的总质量为m。

(1)在做该实验时,小明将砂及砂桶的重力视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他这样认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做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砂及砂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求出
(3)若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由于操作不当.得到的a-F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本题每空3分,共18分)
(1)某同学用图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选用小球a为入射小球,b为被碰小球。设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则它们的质量关系应为ma_________mb,半径关系为ra         r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放上被碰小球b后,两小球a、b碰后的落点如图所示,系统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应满足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                ,(用题中物理量和图中字母表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①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                       。图中a0表示的是             时小车的加速度。

②某同学得到如图(c)所示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 A、B、C、D、E、F、G是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 =             cm。由此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m/s2(加速度保留两位的效数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如图是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从测得的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所接电源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则:(所有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计算打计数点B时小车的速度v=____m/s;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____m/s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了一条较清晰的纸带,并在纸带上取6个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其中1、2、3点相邻,4、5、6点相邻,在3点和4点之间还有若干个点.x1是1、3两点的距离,x3是4、6两点的距离,x2是2、5两点的距离。求:

(1)点2速度的表达式v2             
(2)所测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3)一般测量值会小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真实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