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居里夫妇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大C.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居里夫妇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大 C.原子核的半衰期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 D.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E.赫兹在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使光的微粒理论得以东山再起的重要现象--光电效应 (2)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这次撞击只能使该彗星自身的运行速度出现1×10-7m/s的改变.探测器上所携带的重达370kg的彗星“撞击器”将以3.6×104km/h的速度径直撞向彗星的彗核部分,撞击彗星后融化消失.根据以上数据,估算一下彗星的质量是多少?(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答案
(1)A、贝克勒尔 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故A错误. B、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氢原子的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电子速率增大,动能增大,由于氢原子能量减小,则氢原子电势能减小.故B正确 C、原子核的半衰期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故C正确 D、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错误 E、赫兹在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使光的微粒理论得以东山再起的重要现象--光电效应,故E正确. 故选BCE. (2)以彗星和撞击器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设彗星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撞击器质量m=3.7×102kg,速度v2=3.6×104km/h=1.0×104m/s,撞击后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1-mv2=(M+m)v 由于M远大于m,所以,上式可以化为:Mv1-mv2=Mv 解得:M= 由题给信息知,撞击后彗星的运行速度改变了1.0×10-7m/s,即v1-v=1.0×10-7m/s 代入数据,解得M≈3.7×1013kg 故答案为:(1)BCE (2)彗星的质量是3.7×1013kg |
举一反三
如图1所示,物块A、B的质量分别是m1=4.0kg和m2=6.0kg,用轻弹簧相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B左侧与竖直墙相接触.另有一个物块C从t=0时刻起以一定的速度向左运动,在t=0.5s时刻与物块A相碰,碰后立即与A粘在一起不再分开.物块C的v-t图象如图2所示.试求: (1)物块C的质量m3; (2)在5.0s到15s的时间内物块A的动量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
质量为m1=1.0kg和m2(未知)的两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正碰,碰撞时间不计,其x~t(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m2等于多少千克? ②碰撞过程是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
|
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体,分别受到不同的恒力F1、F2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相同位移内它们动量变化相同,则= | B.若在相同位移内它们动量变化相同,则= | C.若在相同时间内它们动能变化相同,则= | D.若在相同时间内它们动能变化相同,则= |
|
如图所示,车厢A以速度V0=6.0m/s沿平直轨道匀速前进,在车厢内水平桌面上有一个小物块C随车厢A一起运动,已知水平桌面的高度h=0.80m,小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在车厢A的正前方轨道上放着车厢B,且A的总质量(不包括小物块)与车厢B的质量相等,两车厢碰撞挂接后连在一起,假设此后它们始终以共同的速度匀速前进(取g=10m/s2) (1)两车厢挂接后的共同速度v=? (2)两车厢挂接后,小物块C开始沿桌面向前滑动,最后落在车厢A的地板上,总共经历的时间t=1.0s,求小物块在水平桌面上滑行的距离s=?
|
一质量为m、电荷量+q的与外界绝缘物块A(可视为质点),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与弹簧左端相连接,弹簧右端固定在竖直墙面上,整个空间中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O为弹簧原长时的位置,另一个质量也为m电量为+2q的绝缘带电物块B(可视为质点),从O点左侧距离O为7x0处的p点由静止释放,当它打在A物块上时立即与A一起向右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右端后又向左运动,试求:物块B向左运动达到最远点时距O点的距离?(A、B相撞在瞬间完成,电荷无转移,不计A、B间库仑力,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