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正如俗语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B.《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会,朦朦胧胧睡去。作者并不去写她有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将令,将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C.周冲是《雷雨》中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四凤对于他来讲不只是理想的伴侣,更是爱与美的象征,因此四凤选择周萍意味着周冲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终归破碎,于是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
D.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是深入而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错。周冲即使知道哥哥抢走了自己喜欢的人,也没有任何怨恨,反倒说:“你把她带走吧,只要你好好地待她。”表现出他的善良纯洁,他是为救四凤意外触电而亡。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考点。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个考点会涉及到必修课程“必修1”至“必修5”的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中所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识,以及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这类题目的备考方法是,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文学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另外考生还要特别注意对历年考试说明“附录”中规定的相关文学名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识记, 以及对这些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的理解。 
举一反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蚕虫及鱼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 
(2)城上高楼接大荒,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部下有骑马跟从的壮士八百多人,当夜突围从南面冲出,驰马逃跑。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百姓)早早地煮蚕茧就能抽取蚕丝,早早地纺织就能得到线,用文字来(教)小孩,使鸡和猪快点长成。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来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不是(树木)有能力变硕大和茂盛。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题型:其他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4分)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