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注]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国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    贱:轻视
B.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崇:推重
C.刑***不称,贼民之深者贼:盗贼
D.公令趣罢守槐之役罢:免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不为禽兽伤人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 这棵树,遭到拘捕。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伤心事。
C.女子向晏子陈述其父因醉酒而误撞槐树,她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会被邻国非议。
D.景公知错就改,虚心接受了晏子的劝谏,并废除了伤害槐树便治罪的法令,释放了因触犯槐树而被捕的囚犯。
小题4:用“/”给文中句子断句。(3分)
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4分)
(2)“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5:(1)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4分)
(2)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人送她回家。(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贼:残害。解释是次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贼:强盗。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前一个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为句末语气词。C项,前一个为介词,因为;后一个为介词,替,给。D项,前一个为连词,来;后一个为连词,因为。
小题3:
试题分析:“陈说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的不是女子,而是晏子劝谏景公时说的话。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翻译句子的能力。原文为: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1)其:难道;淫:沉溺;见:我;奔:投奔。(2) 甚:过分;使:派;“言之于君”即“于君言之”。
附【参考译文】
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人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
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伤。”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喝醉酒后触碰了槐树,违犯了命令,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有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不应该把好肉也去掉)。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呀!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是非的官吏所执掌的法令,也会损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出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人送她回家。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做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宫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重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处死,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轻罪或无罪却处以重刑或死刑,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僻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社稷。现在得到了大夫您的教导,真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教诲了。”
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免除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伤害槐树治罪的法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③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之不倦志:记住、怀念
B.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德伐:夸耀
C.岂若卑论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侪:世俗之人
D.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要:总之
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侠客之义的一项是
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②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③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⑤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⑥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那些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侠士实有其值得称赞的品德,世人只称赞学士而嘲笑侠士是没有道理的。
B.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即使有道仁人也会遭遇人生的困厄,更何况一般人呢。作者在这里实际是间接肯定了侠客之义的必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里面也隐隐有其自身痛切的人生体验。
C.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用儒、侠对比,“以术取宰相卿大夫”之辈、“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人与侠士对比,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对比,通过层层对比,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
D.豪强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依仗财势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自己满足取乐,这是游侠之士鄙视的。世俗之人却只看见侠士“时扦当世之文罔”的举动而不能明察他们的真意,最终将他们与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劳问,醮禳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④醮禳(jiào 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毕士安见而之器:器重
B.禹偁上表谢:推辞
C.尝作《三黜赋》以志见:表现,表明
D.召禹偁,赋诗立就:完成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   )(2分)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③⑤B.③⑤⑥C.①②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偁赋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偁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引用《洪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4分)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已知朴雅:向来、平日
B.非当世之务独:只,仅仅
C.数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D.故相李谷第过:拜访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
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
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
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
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3分)
                                                                                       
(2)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三秋桂子三秋:秋季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状况
C.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D.无人会,登临意会:理解,明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人者,亦各有。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可辱,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各有道:道理,原因
B.则道必于君合:适合,合乎
C.于利害夺:强行改变。
D.吾必其所自征: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人者故燕王欲结
B.人犹誉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群而邮之耻师焉,惑矣
D.时贵显者也与山间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