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②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1)两个选段都主张要选贤任能。(2分)(2)孔子认为能否任用正直的人才帮助治理国家关乎民心向背,侧重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孟子则侧重如何选拔人才,认为选拔人才应谨慎、尊卑有序,应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且经仔细考察。(4分,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见参考译文),然后不难知道两个选段的共同观点;回答第二问也应根据文段的大意。
【参考译文】(1)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2)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
【注】 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幻:惑乱
C.而不乎外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故:缘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④明而自信,笃也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给泉水命名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他们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西郊观桃花记                       [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炙日。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谿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玩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摘自《愚庵诗文集》,有改动)
【注】 ①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②温(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麻子。③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④玩:游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南则桃花望      弥:满
B.里人种以桃易:改变
C.庵而西循:寻找
D.阅时谢雕:通“凋”,凋谢
小题2:下面句子中能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3分)(  )
①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谿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走出西门大约一里左右是江枫庵,江枫庵南边一里左右是石里村,村里桃花遍野,绚丽夺目。
B.朴园的主人是能诗善画的张朴,徐县令与他相与甚欢,体现出徐县令的风流雅致。
C.建造独木庵的主要木料是从太湖漂来的一根巨木,所以取名为独木庵。此处的桃花最为好看。
D.此城经过历史变迁,昔盛今衰,只有草木湖光没有改变,让人无限感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3分)
(2)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
【注】 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2分)
(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遂相约结,定谋议,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弟轶,亦素好事从:堂房(亲属)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时日
C.乃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下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此不乐为吏,自免归光武既深知通意,遂相约结
B.遣从兄子季长安有扶危存亡
C.时视事重宁平公主故
D.且居家富逸,闾里雄光武即位,征通卫尉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小题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3分)
②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4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