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易。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统幼,绐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为,具言帝,帝笑而从之。
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前。太子明于庶事,每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天下皆称仁。
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米密加振赐。若死亡无可敛,则备棺椁。四月乙巳暴恶,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痛。
(取材于《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所易点:评点
B.帝便使万机省:察看
C.多所全宥:宽恕
D.四方氓及疆徼之人庶:百姓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皂衣何B.有司统幼
备棺椁米密加振赐
C.不知D.具言
奏 填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
有时用险韵,都能稍加思考便可作成。
B.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都是可怜惜的人,我能判决吗?
C.太子因命菲衣减膳
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D.都下男女,奔走宫门
京城中的男男女女都跑到宫门外(致哀)。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十数韵。
B.太子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就征得同意,接过案子,把司法官员认为要判徒刑以上重罪的都批为杖五十。
C.太子自行冠礼之后开始理政,能明辨是非真伪,并宽以待人;审理案件,所有人都得到赦免或从宽处理,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D.太子关注民生,每逢雨雪不停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的家庭和在道路上流浪的人,就私下赈济。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点:删改。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两个“为”前者是动词,干、做,后者是介词。B项两个“以”意义分别是:因、用。C项两个“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D项两个“于”含义分别是:给(向、对),在。
小题3:
试题分析: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
小题4:
试题分析:“所有人都”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
太子身姿容貌美丽,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都记得,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当时官员看他年幼,哄骗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些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
太子自行冠礼之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的,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令其慢慢改过,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豁免或从宽,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当时习俗喜欢奢侈,太子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家,使用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也不要两样肉食。一次在后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强调说里面应该有歌女演奏。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咏了左思《招隐》是:“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而不再提此事。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魏国,京城米价因此上涨。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赈济。如果有人死了无棺收敛,就施舍棺木。四月初六病重,死时年三十一,谥号昭明。朝野上下都为太子的死感到震惊,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丧讯都很悲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足:脚步快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生活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3分)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何厌之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B.①⑤C.③④D.④⑥
小题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3、4两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荒年B.弃兵曳甲而:快步走
C.百步而后止:有的人D.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移其民河东是何异刺人而***止B.河东凶亦鼓之
C.察邻国政无望民多于邻国D.五十步笑百步可无饥矣
小题3: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心焉耳矣”写出了梁惠王自以为治国已经尽心的自得和傲慢。
B.“王好战”暗示梁惠王是一位穷兵黩武,而非真正爱民的国君。
C.“民加多”是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治国有方和国家实力强大的标志。
D.“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在战场上逃跑的行为是极其可笑的。
小题4:翻译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分)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8分)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执付有司而***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人生死决:判断
B.倚剑坐危:端正
C.之,则纸人烛:燃烧
D.手弓而矢腰:腰里插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公自卜执付有司而***之
B.公奔出手弓腰矢
C.审视,土偶及地高如人
D.断而两皆犬血模糊
小题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B.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C.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D.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3分)
② 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焉用亡郑陪邻  敢烦执事          
②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4:下面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非学无以疑致:招致,取得
B.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揣测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