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钦!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说,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因功)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披发衔刀为禳厌。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之,年五十二。籍其家。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欲共大计 直:只是 | B.召巫夜批发衔刀为禳厌 厌:镇压 | C.文静喜,挑言曰 挑:挑逗 | D.李纲、萧瑀明其不反 明:明白 | 小题2:下列言行全都表现刘文静有才略远见的一项是( ) ①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②文静多权诡 ③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 ④唐公子,非常人也 ⑤(文静)深自结 ⑥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父亲在隋朝为官,建立了战功,故而刘文静得以承袭父亲的职务做了晋阳令。 | B.裴寂城府很深,文静告诉他秦王一定会平定天下时,他也丝毫没有透露自己的想法。 | C.秦王知道文静受儿女姻亲关系连累入狱,到狱中探望,使得文静很感动而向其献计。 | D.文静因裴寂位次高于己而生不满,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与裴寂唱反调,确实失之狭隘。 | 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 (2)臣的官职、赏赐和一般人相等,家中没有余财,实在是不能没有一点抱怨。 |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D.说明。 试题分析: 小题2:②是裴寂诬陷,③是刺激秦王故意说的,⑥是临刑前才发出的感叹。 试题分析: 小题3:A.文静只袭了爵位,B.裴寂当时并没有看出秦王的能力;C.秦王探狱实为问计,文静也早有投靠之意。 试题分析: 小题4: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后面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一起 | B.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拜谢 | C.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抵挡 | D.华元***羊飨士犒劳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 B.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4分)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3分) |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当:对,面对 |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义 |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谕:明白 |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D.则《论语》二十篇也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石房洞山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 (《徐霞客游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热水复溢坞中 溢:充满而流出 | B.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亟:急忙 | C.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执:拉住 | D.乃东趋石洞之道东:东面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石房洞山道路曲折复杂的一组是( ) ①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 ②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 ③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 ④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⑤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 ⑥其人曰:“雅乌山村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岭峡谷山坞,又有小桥流水芃芃丰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 | 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难行,作者虽然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仍然有几次误入歧途,险些迷失了道路。 | C.本处节选详细记叙了游览的路线及沿途风景,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 D.石房洞山的道路虽然曲折难行,但是并没有挡住作者前行的脚步,此文可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徐霞客的执著精神。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