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延缓
B.以章献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惩罚
D.诏不许,然甚其意壮大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小题4: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3分)
(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3分)
(3)夫晋,何厌之有?(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5:(1)李迪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感到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啊。”(4分,得分点:“为”“奇”及开头补出主语和后面的判断句式)
(2)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3分,得分点:“频岁”“何以”“济”)
(3)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此题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此题解释错误更正如下:A. 弛:松弛; C.诛:诛***;D.赞扬。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传主形象的能力。此种题型宜采用排除法,排除包含不属于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即可得到答案。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排除A.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排除BD。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这是属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只有理解了句子才能正确断句。断句时注意句末语气词、结构相同的句式、特殊句式等标志性的现象,有助于正确断句,本题开头就有一个判断句,文中还在本题位置出现了同一个人名,这也有助于断句,本段文字是叙述性文字,还应该注意叙述的逻辑性。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文言翻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含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这些即是知识点也是考点,更是得分点,解答时要对这些现象比较敏感,抓住关键词。此题的重要词语有:为:作;奇:认为…奇异,意动用法;辅才:辅佐君王的人才;济:度过(难关);何以:以何,凭什么,宾语前置;频岁:连年;夫:发语词,无实义;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宾语前置
文言文翻译: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感到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获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我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可以看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大夫退,无使君劳。”又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汉·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擅:擅长
B.丘子避席,不知所对:对答
C.大夫退,无使君劳夙:早
D.刺虞丘,蔽贤之路非:非议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                  ② 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③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        ④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 
⑤(虞丘子)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  ⑥樊姬谦让,靡有嫉妒
A.①②④B.②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喜欢打猎,夫人樊姬不断劝谏,不吃禽兽肉,终于使庄王有了改变,勤理政事。
B.庄王曾经上朝,散朝时很晚。樊姬迎接他,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难道不感到饥饿疲倦吗,庄王说是跟贤者在一起就不觉得饥饿疲倦了。
C.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评价,马上以实际行动推荐孙叔敖,辞退了不贤能的官员,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D.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很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善骑射,***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骑射,***首虏多用:由于,因为。
B.皆惊,上山陈:同“阵”。摆开阵势
C.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坚:使……坚定
D.专以射为戏,死竟:竟然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饮食与士共之
③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④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李广学习军事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三个匈奴人射伤了宦官,***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被迫逃回到李广那里。
B.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引刀自刭。
C.李广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D.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小题4:把上面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3分)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4处,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出与人见也固:本来
B.遂为广陵儿所绐:欺骗
C.广陵儿此公出家资讽:劝说
D.他日节江上拥:执持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不与人见
其负大舟也无力
B.不复与予见者
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
则耻师
D.赎其田易人者
亦犹今视昔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5分)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5分)
小题4: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8处)(4分)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