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然。”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
(《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容:打扮
B.襄子厕如:往,到
C.襄子必近子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D.于是襄子乃豫让日数: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去事智伯拔剑切啖之
B.以报智伯,吾魂魄不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C.襄子数豫让曰令张良留谢
D.吾所为者极难耳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6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2)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幸:亲近、宠爱。
小题2:
试题分析: A、表承接。B、表承接,那么。C、副词,于是。D、况且,表递进/尚且,表让步。
小题3:
试题分析: “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然:可是。所以:……的原因。愧:使……惭愧。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定语后置。(2)义:作动词,赞赏他的侠义。使:派人。与:给。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截,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窥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汝。”因摸地上刑械,入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左公处微:悄悄
B.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C.或劝以休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造:建造
小题2:下面各组内容,能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
① 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④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        
⑤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汝
⑥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小题4: 翻译下面语句(3分)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请解释下文中加点的字(每空1分,共4分)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 尤画马:                                                                    
2. 使所虏妇人:                                             
3. 胁白刃:                                                 
4. 而广平生用左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多归之。至于行功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之患:担忧
C.行功邑,重之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捐:捐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善,陈孺子为宰臣壮也,犹不如人
B.士之廉节好礼多归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不如善遇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2分)(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3分)
译: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2分)
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通海间道归太祖间道:从小路
B.天赞我也赞:称道
C.太祖舟胶胶:搁浅
D.师次左蠡次:驻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俞通海“沉毅”的一组是(3分)
①谋渡江,无舟楫     ②因以师略太湖   ③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④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⑤兜鍪尽裂,仅免 ⑥莫若入江,据敌上流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通海元末投奔太祖。他与父亲俞廷玉等人在巢湖聚集了千艘战船,太祖正苦于无法渡过长江时前往投奔,太祖非常高兴。
B.俞通海擅长水站,作战勇猛。在胥口与吕珍的战斗中,他力排众议,身先士卒,右眼被射中,因此失明,仍坚持击退敌军。
C.俞通海治军严明,对下属有恩德,士兵作战勇猛。在南昌与陈友谅作战的战役中,正式凭着将士们的死战,俞通海才得以脱险。
D.俞通海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器重。平定湖州和太仓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在他去世后,太祖亲往吊唁,哀伤落泪。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2)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其死 爱:怜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而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译文: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译文: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