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
C.养其全锋而待其 弊: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之 全:齐全,完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匹夫见辱,拔剑起 不敢言敢怒
B.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是百战百胜
C.必有过人节 燕赵收藏
D.此所挟持者甚大 吾还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3分)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分)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分)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3分)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卒”、 “挟”各1分,句子通顺1分)(2(4分))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见”、“词色”、“全”各1分,句子通顺1分)(3)(3分)虽然这样,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就提高警惕,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族”、“怵然”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全”应为“成全”。结合语境不难理解出“非子房其谁全之”的意思是除了张良没有谁能成全他。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转折的连词。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表商量的语气词,还是。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小题4:
试题分析: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卒”解释为突然,“挟”解释这怀有;第二句时注意“见”解释为表现, “词色”解释为言语和面色,“全”解释为成全;第三句时注意“族”解释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怵然”解释为警惕的样子。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志节。一般人有时在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验他呢?想想老人含蓄的方式,是圣贤者对人的警示。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神怪,那就错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只限于那本书。在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无辜被斩***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也无法施展。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其锋芒的确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发泄心中怒气。张良虽然侥幸没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为盗贼而死。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所以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他一次,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上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向别人低头,一定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郑国。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厌倦不满之意。心中埋藏着报仇的大志,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偶遇,却指使他做奴仆做的事,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种涵养自然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扰的,楚霸王也不能激怒的。 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虽然所向无敌,却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全他的全部实力,等待楚霸王消耗殆尽。这是张良的计策。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惩:劝戒制止B.有生鱼于郑子产馈:赠送
C.校人烹之,命曰反:反而D.故其事多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郁:晦涩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写文章的主张的一组是(   )(3分)
①作书须注 ②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③《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 ④不简于事而简于文 ⑤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⑥且文章岂有繁简邪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v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3分)
译文:                                                                                    
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小题1: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小题2: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人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报乎岂:为何B.何来王谒:拜见
C.见滕公适:恰好D.王慢无礼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④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B.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袴下爬了过去,众人嘲笑他胆小。
C.到达南郑时,韩信看到许多将士逃跑了,心里害怕汉王责备他,也赶紧逃跑离去。
D.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3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论语·为政篇》)
小题1: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不能苛求      方面的享受,而应该注重     方面的培养。(2分)
小题2:孔子认为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请结合上文加以简述。(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