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日:“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管仲。鲍叔进曰:“***之齐,是戮齐也;***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要之死日,是非
B.为君亦犹是也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彼知其将反齐赵尝五战
D.君何不***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3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3)于是鲁君乃不***,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4分)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非……也”“其……乎”各1分)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与”2分,句意1分)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于是”“束缚”“柙”各1分)
(4)庭中开始是篱笆,然后又砌成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5)古代有地位、有钱的人名字都被人忘记了,这样的人很多啊!只有那些出类拔萃、杰出优秀的人物被人们不断说起称道。
(6)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也很知道舍身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情愿接受绳索捆绑的侮辱呢!
(7)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判断文言实词解释的是否正确,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代入法,即把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中,然后再把根据选项解释的理解的句意代入到文中,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合情合理者正确,否则,错误。如:A“加”应为“施加”的意思。君有惠于其臣。译为“君主向他的臣子施加恩惠”。而不是“增加恩惠”。另外还可根据字形分析推断、字音分析推断、语法分析推断、结构分析推断、成语推断等。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竟然”/“才”,副词。B项,“他”,代词/“那”,指示代词。c项,介词,到/介词,“与”。D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区别虚词意义用法的异同,掌握其各种意义和用法是基础,结合具体语境是关键。同时可结合几种方法进行推断。如代入检验法,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语境判断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记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助于我们做题时很好的区分辨别它们。
小题3:
试题分析:文中的信息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主旨。2.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4.展现人物性格。5.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此题是考察反映人物才智。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结合选文,理解各句意思,来判断。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如②句是任用管仲的原因,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确定④句是体现管仲的忠诚,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我们全面理解原文内容,找出各选项对应的原文区域,比较分析看各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通过比较分析可知B项鲍叔牙认为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会被***。
小题5:
试题分析:(1)句中重要词语:“治”是使动用法,“使……治理好”,固定句式“非……也”是“不是……的”,固定句式“其……乎”是“大概……吧”。(2)注意特殊句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鬣,翻译时调整语序,“一定不会交给我们”。(3)句中重要词语:“于是”是两个词,是“在这种情况下”。“束缚”是“捆绑”,“柙”是“用木笼装”。对文言文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这些文言现象。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前后推导,认真理解。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于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4)、(5)、(6)、(7)对于我们课内的文言文翻译,我们平常应作为考察的一环,列入考试范围,因为这是基础。只有牢固地记下课内的知识,才能实现对课外的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恆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击几,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隋书•张文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远等莫不伏之推:推崇
B.文诩杖而归脚策:拄
C.文诩因毁旧以应之堵:墙
D.至于伏床枕顿:马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意在不人以自致也②相如持璧却立
B.①唯所择。②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C.①因其隐②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①州县其贫素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四、(33分)
小题3: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5分)
(2)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5分)
小题4:上面的文言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张文诩的品德及学养?请简要概括。(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列的文言文断句。(限划12处)(4分)
子 夏 问 曰 巧 笑 倩 兮 美 目 盼 兮 素 以 为 绚 兮 何 谓 也 子 曰 绘 事 后 素 曰 礼 后 乎 子 曰 起 予 者 商 也 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B.至鸿门,曰谢:道歉
C.范增数项王目:使眼色
D.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如:往、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与将军戮力攻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B.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C.樊哙侧盾以撞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未发,太子迟之
(二)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项羽曰数:数落
B.项羽***卿子冠军而自尊矫:假传
C.建成侯彭越会而击楚军期:约定
D.淮阴侯复之乘:趁着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当还报,擅劫诸侯兵入关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政不平,主约不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起行劳军,安士卒若舍郑为东道主
D.进兵追项羽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鸿门宴》)                                                                               
(2)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5分)(《高祖本纪》)                                                                                      
(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5分)(《高祖本纪》)
小题6:刘邦能成功击败项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之乐:以……为乐B.其图记按:查核
C.遂书以其亭焉名:出名D.因为其山川本:根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①夏始饮滁水甘②顺风
B.①用武之地②其闻道固先乎吾
C.①四方宾客所不至②五亩之宅,树以桑
D.①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不至②杳不知其之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概述了滁地从五代到宋这段历史,主要歌颂了宋天子统一天下的“圣德”,但也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导致滁州“民生不见外事”的“闭关”政策。
B.文章虽是“亭记”,但重点却在“丰乐”二字,作者围绕这两个字,通过写景、议论、记叙,描绘出了当时滁州地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C.作者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仍对朝廷一往情深,这体现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D.本文词句平易精美,形式整齐错落,声韵和谐悠扬。体现了,欧阳修婉的平易、亮丽轻柔的散文风格。
小题4:古文翻译。(10分)
(1)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