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法不信于人也 信:信任B.当坐着六七百家 当:判处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D.韦弘机作宿羽等宫作:修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二人罪不当死 ②擢仁杰为侍御史 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 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陛下为什么要惋惜罪人性命,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抛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采分点:罪人、亏、曲、忠贞)(2)宁州父老迎接他们,并且慰问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使你们活下来的吗?”众人相互携手在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日,以表谢恩后才离开。(采分点:迎、劳、活、于德政碑)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C项的“竟”是“最终、终究”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其中,②写狄仁杰升职。③写狄仁杰代人任职。⑥写密奏内容,都没有表明狄仁杰的“刚直不阿”。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A项所说的狄仁杰劝谏不是“几天后”,而是当时。“几天后”是提升狄仁杰的官。原文为:“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小题4:
试题分析:(1)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罪人”是“罪人的性命”(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亏”是“亏损”之意或译为使动用法;“曲”是“曲意”之意;“忠贞”即“忠贞的人”。第(2)题中,“迎”是“迎接”之意;“劳”是“慰问、慰劳”之意;“活”应译为使动用法,“使之活”;“于德政碑”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当把“在德政碑”提前。
【参考译文】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初七),大理寺奏报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所犯的罪应当除去做官的身份,高宗特别下令要处死他们。大理丞太原狄仁杰上奏说:“两人犯的罪不应当处死。”高宗说:“善才等人砍伐昭陵的柏树,我如果不***他们就是不孝。”狄仁杰仍然坚决请求不***,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狄仁杰说:“冒犯皇上的威颜,正直极谏,自古以来都认为很困难。臣却认为遇到桀、纣当然困难,但遇到尧、舜却很容易。现在按法令所规定的,并不至于判处死刑,而陛下却特意要***了他们,这使得法令不为人所信任,人们要怎么办才好呢?况且张释之说过:‘假设有人盗窃长陵的一抔土,陛下要怎样处理?’现在以一株柏树之故就***了两位将军,后代人要说陛下是怎样的人物呢?臣不敢接受皇上诏令的原因,是害怕把陛下置于丧失仁义道德的境地,而且无脸见张释之于九泉之下的缘故。”唐高宗的怒气这才消解,权善才、范怀义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几天以后,朝廷提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他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春季(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二十八日),唐高宗来到东都洛阳。
司农卿韦弘机营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制作的规格雄壮华丽。上阳宫临近洛水,修造长廊连绵一里长,宫殿落成后,高宗迁宫前往居住。侍御史狄仁杰上书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奢侈无度,弘机因而被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但高宗特别地宽恕了他,狄仁杰说:“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会缺少王本立这类人吗?陛下为什么要惋惜罪人性命,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抛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王本立终于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公元688年)朝廷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查知越王李贞的同党,因此判处有罪的有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催促要行刑。狄仁杰暗中奏报说:“这些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臣想公开地上奏,似乎在为叛逆者申诉,但是知道真情却不报,又担心乖违了陛下仁慈怜恤的旨意。”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这些人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迎接他们,并且慰问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你们的吗?”众人相互携手在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日,以表谢恩后才离开。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患;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该:尽、皆。②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③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④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⑤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⑥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⑦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其伤者。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著作郎中稍:略微。
B.不为通改节若此穷:困窘。
C.必我假道之惠德:感激。
D.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纵:即使。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3 分)
①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③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④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5 分)
(2)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5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人,能骑生马驹。日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动,世忠斩关***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功不细。”帝曰:“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选自《宋史·韩世忠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年鸷勇人绝:超过
B.优赏之第:只管
C.功不细厥:他的
D.金人惊溃,相蹈藉蹈藉:踩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鸷勇”的一组是(   )(3分)
①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                   ②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③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④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
⑤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   ⑥世忠斩关***敌将,掷首陴外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5分)
(2)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之许:期望
D.杖命者,逐之矫:假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译文: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③致:献纳,尽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小题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 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③积累  ④同“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