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相州昼锦①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②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③,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④,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②季子:先秦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擅长辞令。③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④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骈肩:肩并着肩 | B.惟德被生民被:覆盖 | C.以遗相人遗:留 | D.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矜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仕宦而至将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B.不足为公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 B.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 |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 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所 谓 将 相 而 富 贵 皆 公 所 宜 素 有 非 如 穷 厄 之 人 侥 幸 得 志 于 一 时 出 于 庸 夫 愚 妇 之 不 意 以 惊 骇 而 夸 耀 之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 (2)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4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小题5:(1)像季子(苏秦)不被他嫂嫂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离弃)。 (2)他的丰功伟绩,是用来铭刻在彝鼎上并且被吟诵的,是国家的光耀,不是乡里的荣光。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矜名誉为可薄”解释错误,从原文下句“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可知,矜:夸耀。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C项“乃”于是,就;A项“而”是连词,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却;B第一个“为”动词,彰显;第二个“为”介词,替;D、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把选项放回原文,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做出取舍。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同时注意找出虚词,作为断绝的判断。根据文言虚词一般需要断句,可以根据“皆”“以”“非”来断;同时“一时”为在一个时候之意,属于状语后置句;而“出于”出乎之意。所以,二者之间要断开。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礼”,“见……于”,介宾短语语序还原、“所以”“铭”“被弦歌”“者……也”。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不被他嫂嫂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离弃)。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大丞相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1)《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小题1:这三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1分) 小题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葺茅竹而居之葺:修建。 | B.癯而实腴癯:清瘦。 | C.黾勉辞世黾:尽力。 |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范:示范。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B.以遗后之君子退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 C.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D.遂与渊明比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荼,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 B.引是一种类似于序言的文体。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之来信,体现子瞻对于陶渊明诗歌之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 | C.作者在引录子瞻的书信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子瞻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进行了概括评论。 | D.本文笔法灵活。以散句为主,间杂着整句;叙议结合,行文自由。能运用引用、比喻修辞手法来表现子瞻谪居东坡后学问大进的情况。 | 小题4: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二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小题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2分)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 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 小题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酮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当世大略当:掌管 | B.讽使就吏禄讽:规劝 | 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就:前往 | 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与:结交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 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 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 ⑤每画竞,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⑥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王冤在乡里颇为知名,申屠駉上任绍兴理官时曾经过杭州,虚心向王冕请教问题,并请求和他交往。 | B.王冕擅长画梅花竹石,他的画作在当时便备受追捧;他喜欢画梅花竹石,与其高洁傲岸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 C.王冕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 D.在危急关头王冕自报家门而免于***身之祸,可见其名气之大;寥寥数语而让敌寇大帅心悦诚服,显示了他非凡的口才。 |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3分) ②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4分) 小题5: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