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连湘、代诸府。于是废橚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敕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之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出相语曰:“今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遂止。乃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竟遣还。未几,燕师起,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及燕兵渐南,与齐泰同谪外。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善上言:“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帝复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迁:升职 | B.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卒:最终 | C.太孙是其言是:认为……正确 | D.族人无少长皆斩无:没有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惠帝为皇太孙时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 | B.临以六师,其谁能支何以自解于天下 | C.退而与泰谋未至而京城陷 | D.乃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王子澄“做事不轻易放弃”的一组是 (3分) ①子澄顿首曰:“不敢忘。 ②囚齐王榑于京师 ③子澄与泰争之 ④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 ⑤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 ⑥抗辨不屈,磔死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黄子澄和齐泰一起谋划削夺诸王兵权的事,齐泰提出先对付燕王,而王子澄认为应该先讨伐周王。 | B.惠帝命燕王议定周王的罪行,燕王上书求救,惠帝看了很悲伤,认为事情应暂且停止,对此王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彼此不一致。 | C.为了削弱燕王势力,子澄还与齐泰共同谋划了挑选燕府精壮的护卫归属于宋忠部下以及召集护卫和指挥入京等事宜。 | D.王子澄受车裂之刑而死,他的同族无论长幼都被斩了,只有一个儿子改姓名为田经,才得以幸免。 |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3分) (2)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3分) (3)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3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第二天又进言:“现在所顾虑的人只有燕王了,应该趁他称病的时候袭击他。”(“明日”、 “因”各1分,句意1分) (2)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于是就称病情加重,乞求三个儿子回去。(“以”、“笃”各1分,句意1分) (3)子澄的才干能够抵御灾难,不应该弃置他到无关紧要的偏远的地方不用而使敌人感到痛快。(“捍”、“快”各1分,句意1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无:无论、不管。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但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 小题2: 试题分析: B项两个“以”均是介词,“凭”或“用”;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译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译为“被”。 C项第一个“而”是承接关系,译为“之后”,第二个“而”是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D项第一个“乃”连词,译为“于是”,第二个“乃”动词,译为“是”。 点评:根据文言虚词考查的命题特点,我们有必要对中学教材的文言课文温故知新,做到有印象——比较熟悉——印象深刻——见句知文。因此要有计划地重新温习中学所学文言诗文,尤其是重点文言篇章。要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类用法和意思,采取分词类复习和一词多义复习相结合。还应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熟悉并掌握文言虚词运用的细微规律或习惯用法,以达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小题3: 试题分析:①表明王子澄没有忘记和惠帝说过的话;②是惠帝所为。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考生要按照“题文对应,由文及题”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筛选标准,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明确陈述对象,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把握整体含义,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 小题4: 试题分析:应是王子澄、齐泰两人与惠帝的意见不一致,两人和惠帝争论。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5: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先理解所要翻译的句子,了解它们的基本意思,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字字落实:(1)句要抓住“明日”和“因”这两个关键词。它们古今用法不同,是得分点。明日,第二天;因,趁机。(2)句中要注意虚词“以”的翻译和“笃”和解释。以,因为;笃,浓,重。(3)句中要注意“捍”“快”这两个词,它们后面都有名词,因此它们都充当谓语动词,具体是什么意思,取决于后面的宾语。捍,后有宾语“难”,灾难,“捍”就作“抵御”“抵挡”讲;“快”本形容词,其后有宾语“敌人”,因此此处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使……痛快。 点评:“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八年,取得会试第一名。由编修晋升为修撰,担任太子伴读,多次得到升迁而担任太常寺卿。惠帝做皇太孙时,曾经坐在东角门对黄子澄说:“诸位王叔拥有力量雄厚的军队,很多都不合法度,怎么办?”黄子澄回答说:“诸王拥有守卫的军队,才能保护自己。如果有突发事件,凭皇帝的禁卫军到来,难道有谁能抵挡?西汉七国诸侯不是不强大,最后还是灭亡了。这是因为大小强弱的势力不同,而顺正与邪逆的事理更是不同啊。”皇太孙认为他的话正确,等到登上皇位,命令黄子澄与齐泰共同参与国家政事,惠帝对他说:“先生还记得以前东角门的话吗?”黄子澄跪拜说:“不敢忘记。”退朝之后和齐泰谋划,齐泰想先图谋对付燕王。黄子澄说:“不能这样,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的时候,尚且有很多不合法度的做法,削夺他们的兵权会有名义。如今要讨伐有罪的王,应该先讨伐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弟,除去周王犹如是剪断燕王的手和脚。” 适逢有人说周王橚不遵守法度,于是命李景隆率兵偷袭并捉拿他,连带袭击了湘、代诸王,于是废黜了周王橚及岷王楩并贬他们为庶人;在大同幽禁了代王桂;在京城囚禁了齐王榑。湘王柏自焚而死。惠帝命燕王议定周王的罪行。燕王上书求救,惠帝看了书信很悲伤,说事情应该暂且停止。王子澄与齐泰两人和惠帝争论,王子澄出来对齐泰说:“现在形势已经这样了,怎么能够不果断?”第二天又进言:“现在所顾虑的人只有燕王了,应该趁他称病的时候袭击他。”惠帝犹豫说:“我登上皇位不久,接连废黜了诸王,如果又除去燕王,我用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自己?”王子澄回答说:“领先于别人的人控制别人,您不要被别人控制啊。”燕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即使抱病,恐怕仓猝间也难以谋取。”于是就中止了这事。于是惠帝命都督宋忠征调边界的官兵在开平驻扎,挑选燕府精壮的护卫隶属于宋忠部下。召集护卫胡骑和指挥关童等人入京,借此来削弱燕王。这些都是王子澄与齐泰谋划的。当时燕王很担忧和恐惧,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于是就称病情加重,乞求三个儿子回去。惠帝终于让他的三个儿子回去了。不久,燕王的军队发动战事。燕王哭着告诫将领和官员说:“陷害诸王,不是出于天子的意思,是奸臣齐泰、黄子澄所谋划的。 等到燕军渐渐往南,王子澄与齐泰一同被降职外调。子澄换了普通百姓的衣服从太湖到了苏州,和知府姚善倡议共同为王事尽力。姚善上书说:“子澄的才干能够抵御灾难,不应该弃置他到无关紧要的偏远的地方不用而使敌人感到痛快。”惠帝于是重新征召王子澄,王子澄还没有到京城,京城却沦陷了。于是去找嘉兴的杨任商量起事,被人告发,和杨任一起被捉。子澄被押到京城,成祖亲自审问他,他坚决反抗和争辩,不肯屈服,最终受车裂之刑而死。他的族人无论长幼都被斩,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族全部被发配去戍守边疆。有一个儿子改姓名为田经,得以赦免,在湖广咸宁安家。 |
举一反三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 傅嘏(gǔ),字兰石。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 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 D.谁任其咎咎:失败 | 小题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选项是( )(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只有司马昭受到了惩罚。 | B.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胡人却已逃了回去。 |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⑵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⑶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昊书·张昭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冠察孝廉,不就就:就任 | B.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比:紧靠 | C.孤岂为子布有爱乎爱:喜欢 | D.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妄:胡乱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昭性情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3分) ①弱冠察孝廉,不就 ②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③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④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⑤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 ⑥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年轻时喜欢学习,擅长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广泛阅读,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很称道他。 | B.张昭是孙策非常器重的大臣,国家的文武大事,全部委托给张昭。孙策临死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请他扶植。 | C.作为受孙策委托的大臣,张昭不折不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经常对孙权进行劝谏,为此孙权对他言听计从。 | D.张昭容貌严肃,有威慑人的气质,孙权经常说:“寡人和张公说话,不敢妄也。”举国上下的人们都很害怕他。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4分) 译文: (2) 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3分) 译文: |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ū)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á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教导 | B.戊不好学,疾申公嫉妒 |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完美 |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不同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①申公者,鲁人也。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 D.①申公耻之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 小题3: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3分)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子刘戊。 |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不出家门。 |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人。 | 小题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 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 B.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是) |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 | D.命曰《琵琶行》 (命名)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 | 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C.委身为贾人妇 因为长句 | 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 |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B.遂命酒 | C.使快弹数曲 | D.歌以赠之 |
|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C.此世所以不传也 | D.得璧,传之美人 | 小题2: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B.无备则制于人 | C.古之人不余欺也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小题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其可怪也欤? |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吾未见其明也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 小题5: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 小题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小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 小题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