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相州昼锦堂记(北宋)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间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相州昼锦堂记(北宋)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间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相州昼锦堂记
(北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间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目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魏国公:韩琦(1008-1075),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字雅圭,先经略西夏,后治相州,仁宗时封魏国公,后罢相,出镇长安,辞而请守相。当时,魏公为相,欧阳公在翰林,二人至交。荣君之恩,魏公在后园建“昼锦堂”,欧阳公为之作记。宋治平二年(1065年),北宋大书法家蔡襄用楷书为其书丹,邵宓篆额,刻于石上。楷书18行,满行39字。原石在河南安阳魏公祠,后遗失。现存于该祠的《昼锦堂记》石刻为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刻。②高牙大纛:dào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穷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易:轻视
C.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也道:叙述,宣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遗相人/余船欢俱进
C.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志岂易量哉/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全文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投语。(10分)
(1)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6分)
(2)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6分)
(2)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4分)
解析

小题1:不得志 ,不显贵
小题1: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目的 ;介词,按照  C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 D代词 ,他的;副词,表期望。
小题1: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小题1:(1)“被”“勒”各1分“此公之志”句式1分,整体3分。(2)“铭”“闾里”各1分,整体2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总分25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埋葬)
B.愿沛公且留(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击之(通“懈”,松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沛公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沛公欲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②欲客往赴秦军
C.①彭越齐王田荣反梁地
②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①汉王下马踞鞍问日
②扣舷歌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轘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3分)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3分)
(3)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以父丧归。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
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
B.上用其言,平台湾卒:副词,终于
C.皆命光地理校:考察
D.桐城贡士方苞戴名世狱论死坐:因犯……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小题3: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B.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C.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D.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成现代汉语。
(1)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2)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
(3)李光地谨慎清勤,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6分)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
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任烦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式样
C.力争无少逊:谦逊
D.为相之家作家传知:交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3分)
⑵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①丘:坟墓。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平衍弥望弥望:满眼
B.余两人坐延:邀请
C.与立恭豫约墓下诣:前往,到
D.故而终记之勉:勉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但他们自己隐迹深藏,不随便结交朋友,只是和我相处融洽
B.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是个无用之人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C.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写诗呢?”
D.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回来后,立恭说:“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但是我)没有闲暇写作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隐溪先生喜欢读道家书,他的儿子蒋立恭擅长写诗,他们都乐观旷达。
B.作者与立恭在出游时,探访了在茅屋中居住的脸色丰腴润泽的白发长者。
C.野游中巧遇李千户,大家饮酒作乐,或奏乐,或歌吟,或跳舞,好不热闹。
D.第二年寒食节,作者和立恭为隐溪先生扫墓,回忆那次郊游,都十分伤感。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3分)
杨 朱 之 弟 曰 布 衣 素 衣 而 出 天 雨 解 素 衣 衣 缁 衣 而 反 其 狗 不 知 迎而 吠 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12分)。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小题1: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灭亡肯定B.倾覆本来C.倾覆肯定D.灭亡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大风浪不能B.事不见耳闻
C.盖失强援,不能独D.后人哀之而不
小题4: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