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改变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答案
B
解析
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他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举一反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前②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②甚矣,汝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见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①太子乃见王②合从缔交,相为一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小题5:翻译句子(2分)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小题6: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C.陈力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呢,助词B.危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枕雠敌干:武器
B.故圣人修礼理内,法防外饬:整齐
C.今义元庆之节傥:如果
D.然后其闾墓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法伤义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仁而无利,乱同诛客亦知夫水月乎
C.元庆可宥,显于此矣二虫又何知
D.编之令,永为国典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小题4:将文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3分)
(2) 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4分)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越州赵公救灾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州赵公知:主持
B.灾所者几乡被:遭受
C.僧道士食之粟羡:羡慕
D.官为不足用也计:考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前民未饥蚓无爪牙
B.之告富人如姬公子泣
C.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则知明行无过矣
D.忧其流亡也不出,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百姓还未闹饥荒之前,赵公就写信给属下各县,调查了解,周密布置。
B.赵公担心受灾百姓领取粮食时相互拥挤,要求男女分日领取,每人一次领取两天的粮食。
C.赵公估计发粮的官吏不够使用,于是把没有实职而居住在境内的官吏召集起来,让他们参与发放救灾粮食。
D.面对旱灾,赵公采取了多种救灾措施,其中有免费发放救灾粮食、以工代赈、鼓励借贷和救养遗弃儿童等。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3分)
⑵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4分)
⑶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
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指瑕》以其失擿:挑出错误。
B.勃戏为文英王鸡檄:用檄文声讨。
C.勃往,渡海溺水省:探视,问候。
D.官奴曹达罪,匿勃所抵:抵偿。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王勃文才卓著的句是(    )(3分)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应鸡,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4分)
(2)匿勃所,惧事泄,辄***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3分)
(3)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