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梧下先生①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海谓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
【注释】梧下先生:作者自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冬省,以为常觐:拜见。
B.心动归趣:赶快。
C.贵竹、滇南之亦几尽矣观:游览。
D.丽江木太守糇粮偫:储备。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徐霞客“旅行考察途中的艰辛”的一项是( )
①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        ②凌绝壁,冒丛箐
③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          ④往复万里,如步武耳
⑤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              ⑥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
A.②⑤⑥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霞客从小想象力就特别丰富,十分喜欢山水。没有出门远游之前,他就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
B.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什么文章,但出游的时候,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用笔写出所见所感。文章既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好像是高手画出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C.徐霞客事母至孝,最初的出游,还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的。即便如此,他在外行走,心中仍时常牵挂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放纵心志游览远方,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
D.徐霞客临死时,认为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因为胸无大志只是奉命行事,所到之处和所作的贡献反而不如自己这样一个平常百姓,因而觉得自己死无遗憾。本文作者也用王玄冲的故事认同了这一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2)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
(2)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解析

小题1:观:景象
小题1:①是表明徐霞客对东南山水的熟悉;④是说明徐霞客的行走能力
小题1: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并不是胸无大志,徐霞客也不认为自己比他们强,而是觉得可以和他们三人并驾齐驱
小题1:1)采分点:道、时、搜讨(2)采分点:以、殆、庶几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种田侍奉老母亲。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不久游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跟从山中的百姓采药,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才到达峨眉山下。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北面抵达岷山,最远到了松潘。又向南过了大渡河,再次寻觅金沙江,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为:从前柳公权记载华山三峰的事,说有个叫王玄冲的人,探访南坡僧人义海,相约攀登莲花峰。义海曾对他说:“这座山像削成的一样,若不是能乘风驾云,没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冲说:“您不要说什么不可登天,不过是心中没有那种志向罢了。”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苏氏文集序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 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 ③韩、李:指韩愈,李翱。 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⑤擿(tī)裂:割裂。这里指摘取古人文句。⑥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其可无恨恨:遗憾
B.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几:接近
C.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废:罢官,削职
D.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稍:稍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苏子美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一项是(3分)
A.①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②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B.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②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C.①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②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D.①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②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排挤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3分)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4分)
(3)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2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虽 与 子 美 同 时 饮 酒 得 罪 之 人 多 一 时 之 豪 俊 亦 被 收 采 进 显 于 朝 廷 而 子 美 独 不 幸 死 矣 岂 非 其 命 也 悲 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改变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前②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②甚矣,汝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见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①太子乃见王②合从缔交,相为一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小题5:翻译句子(2分)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小题6: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C.陈力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呢,助词B.危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枕雠敌干:武器
B.故圣人修礼理内,法防外饬:整齐
C.今义元庆之节傥:如果
D.然后其闾墓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法伤义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仁而无利,乱同诛客亦知夫水月乎
C.元庆可宥,显于此矣二虫又何知
D.编之令,永为国典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小题4:将文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3分)
(2) 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4分)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