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苏氏文集序①[宋]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苏氏文集序①[宋]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苏氏文集序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 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 ③韩、李:指韩愈,李翱。 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⑤擿(tī)裂:割裂。这里指摘取古人文句。⑥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其可无恨恨:遗憾
B.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几:接近
C.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废:罢官,削职
D.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稍:稍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苏子美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一项是(3分)
A.①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②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B.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②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C.①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②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D.①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②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排挤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3分)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4分)
(3)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2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虽 与 子 美 同 时 饮 酒 得 罪 之 人 多 一 时 之 豪 俊 亦 被 收 采 进 显 于 朝 廷 而 子 美 独 不 幸 死 矣 岂 非 其 命 也 悲 夫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
(3)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
小题1: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解析

小题1:稍:逐渐,渐渐。
小题1:B项②是杜子美的性格;C项①是当时的不良文风;D项①只是客观介绍杜子美的做官情况而非文学才华;②是侧面衬托杜子美的文学才华。
小题1:“下诏书讽刺”错,“讽勉”是“劝勉”的意思;“明令禁止写作‘时文’”无依据。另外,B项中“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没错,原文“又几百年”中的“几”字是“几乎、将近”义,不表数目。
小题1:(1)①见……于:被。②宝之:以之为宝,当作珍宝。③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须往前提。各1分。(2)①苟:如果。②治世:太平之世。③贵重:意动用法,把……看的贵重;或者直接翻译为“看重”、“重视”。④其……欤,反问语气。各1分。(3)“齿”1分,句意1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两处1分,共3分。
文言文译文参考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已经能够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在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而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高兴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习古文的人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可子美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写作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有坚定志向和操守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望他感到高不可攀,接近他却感到很温和,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举一反三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改变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前②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②甚矣,汝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见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①太子乃见王②合从缔交,相为一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小题5:翻译句子(2分)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小题6: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C.陈力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呢,助词B.危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枕雠敌干:武器
B.故圣人修礼理内,法防外饬:整齐
C.今义元庆之节傥:如果
D.然后其闾墓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法伤义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仁而无利,乱同诛客亦知夫水月乎
C.元庆可宥,显于此矣二虫又何知
D.编之令,永为国典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小题4:将文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3分)
(2) 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4分)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越州赵公救灾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州赵公知:主持
B.灾所者几乡被:遭受
C.僧道士食之粟羡:羡慕
D.官为不足用也计:考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前民未饥蚓无爪牙
B.之告富人如姬公子泣
C.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则知明行无过矣
D.忧其流亡也不出,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百姓还未闹饥荒之前,赵公就写信给属下各县,调查了解,周密布置。
B.赵公担心受灾百姓领取粮食时相互拥挤,要求男女分日领取,每人一次领取两天的粮食。
C.赵公估计发粮的官吏不够使用,于是把没有实职而居住在境内的官吏召集起来,让他们参与发放救灾粮食。
D.面对旱灾,赵公采取了多种救灾措施,其中有免费发放救灾粮食、以工代赈、鼓励借贷和救养遗弃儿童等。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3分)
⑵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4分)
⑶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