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liè等同,并立,相比),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信为政简静,吏人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B.征为司宗中大夫其一西出,之无所得
C.明帝、武帝并好文学都督阎公之
D.群公碑志多托焉足下方温经,猥不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陈氏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其响之激越,良久
B.文章辞令,盛邺下所称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C.信幼俊迈,聪敏绝伦予亦悄然而悲,肃然
D.乃作《哀江南赋》致其意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小题3: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   )(3分)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④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⑤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⑥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3分)
②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台 城 陷 后 / 信 奔 于 江 陵 / 梁 元 帝 承 制 / 除 御 史 中 丞 / 及 即 位 /转 右 卫 将 军 / 封 武 康 县 侯 / 加 散 骑 侍 郎 / 聘 于 西 魏
(2)①当时南朝陈氏与北周往来交好,南方北方流散寄居他乡的人,被允许各自回到他们的故国。
②庾信虽然地位声望都很显赫,常常怀念北方故土,于是创作《哀江南赋》来表达思念之情。
解析

小题1:D“相”均为动作偏指一方。A以……为安,感到安定;安然,安稳。B不久;寻找。C一向,很;高雅的。
小题1:C均为连词,表修饰。A连词,于是;副词,才。B介词,被;动词,做。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小题1:③为侯景作乱时庾信的表现。⑤为庾信的政绩。⑥为武帝对庾信的赏识,是庾信政绩和文才的间接体现。
小题1:“表露不满”属无中生有。
小题1: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一处0.5分。
2、(1)通好,往来交好;流寓,寄居他乡;许,被允许。三处各1分(2)虽,虽然;乡关,故乡;致,表达。三处各1分。
【参考译文】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庾信年幼时就才识卓越,聪慧无比,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高大健壮,动静举止都很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是太子的侍从,做掌管书记的文职。东海人徐摛为太子东宫的护卫军。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是太子的抄撰学士。父子都侍奉东宫,出入宫中,恩宠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文章文辞华美绮丽,因此被当时文坛称为徐庾体。当时后生,互相争着效法,常常刚有文章一出来,都城人们都纷纷传诵。多次升迁做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东魏,文章辞令,被邺下之人广为称道。回来后又做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之乱时,梁简文帝命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扎营朱雀航。等侯景到达时,庾信率领众人先撤退。台城陷落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沿袭以前的制度,授庾信御史中丞。等梁元帝登基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出使西魏。恰好西魏大军向南方征讨(***梁元帝),于是被扣留长安。江陵被平定后,多次升迁做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继位,封庾信临清县子,授官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不久后又授官洛州刺史。庾信为政简单清静,官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当时南朝陈氏与北周友好交往,南方北方流散寄居他乡的人,被允许各自回到他们的故国。陈朝于是请求放回王褒及庾信等十数人。北周武帝只是放了王克、殷不害等,庾信及王褒都因被武帝喜爱而不被放回。不久征召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一向都喜好文学,庾信特别受到恩宠礼遇。至于赵、滕各位王侯,跟庾信诚挚交往,就像布衣之交。各位王公碑志多拜托庾信执笔。只有王褒与庾信地位相当,其余文人,没有谁能比得上。
庾信虽然地位声望都很显赫,常常怀念北方故土,于是创作《哀江南赋》来表达思念之情。大象初年,因疾病辞去职务,隋开皇元年,庾信去世。有文集二十卷。文帝哀悼他,追封原来的官职,再追加荆、雍二州刺史。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②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6分)
小题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9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供张如帅所居一:都,一概
B.入即出见之刺:刺探
C.近则径公府诣:去,
D.密以其谋于朝闻:报告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2)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奇天祥志节素:平素,向来
B.改赣州知:担任……知州
C.吾深于此 恨:仇恨
D.军中请和 如: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起湖南提刑B.君勉之
年年知谁生间旦暮闻何物
C.弘范遂客礼见之D.教人叛父母
手抚膺坐长叹                  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3分)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见到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逃脱。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3分)
②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也。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每舍刍于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高祖闻之,即给器仗,恩大喜。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于娄县战,箭中左目。
从平京城,进定京邑,以宁远将军领幢。随振武将军道规西讨,虏桓仙客,克偃月垒,遂平江陵。义熙二年,贼张坚据应城反,恩击破之,封都乡侯。从伐广固,又有战功。卢循逼京邑,恩战于查浦,贼退走。与王仲德等追破循别将范崇民于南陵。循既走还广州,恩又领千余人随刘籓追徐道覆于始兴,斩之。迁龙骧将军、兰陵太守。
高祖西征刘毅,恩与王镇恶轻军袭江陵,事在《镇恶传》。以本官为太尉长兼行参军,领众二千,随益州刺史朱龄石伐蜀。至彭模,恩所领居前,大战,自朝至日昃,勇气益奋,贼破走。进平成都,擢为行参军,改封北至县五等男。高祖伐司马休之及鲁宗之,恩与建威将军徐逵之前进。逵之败没,恩陈于堤下。宗之子轨乘胜击恩,矢下如雨,呼声震地,恩整厉将士,置阵坚严。轨屡冲之不动,知不可攻,乃退。高祖善其能将军持重。江陵平定,复追鲁轨于石城。轨弃城走,恩追至襄阳,宗之奔羌,恩与诸将追讨至鲁阳关乃还。恩自从征讨,每有危急,辄率先诸将,常陷坚破阵,不避艰险。凡百余战,身被重创。高祖录其前后功劳,封新宁县男,食邑五百户。高祖世子为征虏将军,恩以大府佐领中兵参军,随府转中兵参军。高祖北伐,留恩侍卫世子,命朝士与之交。恩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官位,而自称为鄙人。抚待士卒,甚有纪纲,众咸亲附之。迁咨议参军,转辅国将军、淮陵太守。世子开府,又为从事中郎,转司马,将军、太守如故。
入关迎桂阳公义真。义真还至青泥,为佛佛虏所追,恩断后,力战连日。义真前军奔散,恩军人亦尽,为虏所执,死于虏中。子国才嗣。国才卒,子慧度嗣。慧度卒,无子,国除。
(选自《宋书》列传第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刍于地舍:放下
B.自朝至日昃,勇气奋益:增加
C.逵之败没,恩于堤下陈:通“阵”,列阵
D.高祖其能将军持重善:认为……好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蒯恩“不避艰险”的一组是(    )
①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 ②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  ③虏桓仙客,克偃月垒  ④恩击破之,封都乡侯  ⑤辄率先诸将,常陷坚破阵,不避艰险  ⑥恩断后,力战连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征讨孙恩时,蒯恩被征调充当担任杂役的士兵。蒯恩力气很大,他时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B.蒯恩曾在查浦击败卢循,随后和王仲德等在南陵打败卢循的别将范崇民。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C.蒯恩任太尉长兼行参军时,曾跟随朱龄石讨伐蜀兵。经过一天一夜奋战击败敌军,平定了成都。
D.高祖北伐,蒯恩奉命侍奉保护世子。其间,蒯恩敬重朝臣,抚慰士卒,谦虚自律,很有亲和力。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5分)
(2)宗之子轨乘胜击恩,矢下如雨,呼声震地,恩整厉将士,置阵坚严。(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满怀怒气。叱咤:呼喊,咆哮。②呕呕:温和的样子。③刓敝:在手里玩弄,磨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因问王曰谢:谦让B.信再拜曰贺:赞同
C.此匹夫之勇耳特:只不过D.今大王能反其道诚:诚恳
小题2:下列与“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的“臣”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大王来何操D.项伯***人,臣活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在与汉王的谈话过程中,不仅谦让,而且还行叩拜之礼。
B.汉王认为与韩信相见恨晚,听了韩信的一番话语后,汉王非常高兴,并采取了他的谋划。
C.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项王是一个性情不定的人,高兴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发怒时震怒咆哮,令人惊惧。
D.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汉王与韩信两个人的对话,直接地写出了韩信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5分)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