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梓人①传 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梓人①传 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梓人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九》有删节)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梓人款其门款:敲击
B.其床阙足而不能理阙:通“缺”,缺少
C.通是道者通:通过
D.故书而藏之。藏:收藏、保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梓人劳心者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③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④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⑥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 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起初“我”并不相信。
B.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我很吃惊。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能够顺应自然。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5分)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参照译文(1)(斫、色、俟,各1分,句意2分)(2)(役、于、彼,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小题1:通:懂得
小题1:排除①⑥
小题1:“能够顺应自然。”“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两处不妥。
小题1:略
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举一反三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同时号通经博学,顾极不相能。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泊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邨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曰:“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不意经生亦然。
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亦尝从严先生游游:交往。B.太守叩臧先生 叩:询问
C.粗能讽《三字经》讽:婉言劝告D.顾极不相能能:友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穆衍字昌叔,河内人,徙河中。第进士,调华池令。民牛为仇家断舌而不知何人,讼于县,衍命***之。明日,仇以私***告。衍曰:“断牛舌者乃汝耶?”讯之具服。
后知淳化,耀之属县。衍从韩绛宣抚陕西,遇庆卒溃乱,衍念母在耀,亟谒归,信宿走七驿。比至,庆卒尝戍华池,知衍名,不敢近。时诸郡捕贼兵粮糒无以给,遂擅发常平仓,且惧得罪。衍曰:“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衍考课为一路最。
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谔第赏,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力争之。谔还入塞,诏往灵武援渭、庆两军。将行,衍曰:“吾兵惰,归未及解甲,安能犯不测于千里外哉?”谔乃止。同幕畏罪,阳谢衍曰:“师不再举,君之力也。”衍识其意,曰:“全万众之命,以一身塞责,衍无憾焉。”
元祐初,大臣议弃熙、兰,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二百馀年,非先帝英武,孰能克复。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议遂止。改陕西转运判官,金部、户部员外郎。
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还言:“质孤、胜如据两川美田,实彼我必争之地,自西关失利,遂废不守。请界二垒之间,城李诺平以控要害,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明年,遂城李诺,名曰定远。三迁左司郎中。
绍圣初,以直秘阁为陕西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徙延安,又徙秦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敕河中官庀其葬,后追录不弃兰州议,官其一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衍念母在耀,亟谒归    亟:多次
B.比至,庆卒尝戍华池比:等到
C.同幕畏罪,阳谢衍阳:假装
D.三迁左司郎中迁:升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体现穆衍“才识过人”的一组是(  )(3分)
①衍命***之 ②信宿走七驿 ③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
④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 ⑤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 ⑥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③④⑥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衍善于断案。在任华池令的时候,一百姓的牛的舌头被仇家割断了,却不知是谁***,穆衍设下妙计,抓获了割断牛舌头的人。
B.穆衍能应时而变。当各个郡县抓捕乱贼的士
兵没有粮食供给,其他人又害怕承担罪名时,穆衍挺身而出,私自打开粮仓救济士兵。
C.穆衍体恤士兵。种谔的军队刚打完仗回到塞内,就接到命令去支援其他军队。穆衍认为兵卒疲惫懈怠,回来后还来不及休整,不应前去。
D.穆衍不人云亦云。大臣提议放弃熙州、兰州,穆衍力排众议,认为熙州和兰州绝不能放弃。后来,穆衍去世时,皇上还为他不放弃兰州而追加记录他的功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谔第赏,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1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委命下吏交给B.却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C.以愚黔首   使……愚昧D.收天下之兵军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小题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选出与“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3分)
A.不拘于时B.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5分)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徒醉于市。玄宗度曲,亟召白,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以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靧(huì):洗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龙初遁还,巴西做客B.母梦长庚星,因以之  天命
C.帝欲白,妃辄沮止官员D.永王磷为府僚佐征召
小题2:下面句子都能表现李白文学才华的一组是    (3分)
①十岁通诗书 ②然喜纵横术,击剑 ③为任侠,轻财重施 ④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 ⑤ 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⑥使高力士脱靴
A.①②⑤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叹他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和吴筠关系友好,吴筠被召进京城,他也到了长安;后经吴筠引荐得玄宗赏识,进而供奉翰林。
C.李白生平爱酒,在任城时为“竹溪六逸”之一,居长安时常在街市饮酒,成为“酒中八仙人”之一。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磷幕下当僚佐,李磷失败,李白论罪当斩,幸亏郭子仪全力营救,才幸免一死。
小题4:断句和翻译。(6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日:‘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证确的一项是               (    )                                                                                     
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C.何以易之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4分)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3分)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